顯示具有 電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電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1月20日 星期一

海鷗食堂《かもめ食堂》


故事從女主角幸惠的的旁白開始,介紹她的貓與芬蘭的海鷗之間的相似之處,來自日本的幸惠,決定獨自一人到芬蘭開店,名為海鷗食堂,有人問她,為什麼想要來芬蘭開餐廳呢?她的回答是,因為芬蘭人吃鮭魚,而日本人早餐也吃烤鮭魚,所以她就來了,雖然回答的簡單,但是背後還是有著同為對於食材單純美味的堅持,因此海鷗食堂以提供樸素食材為主,並且以日本傳統梅子飯糰、鮭魚飯糰、鰹魚飯糰作為主菜單。

(片段)小綠:「真好,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啊!」幸惠:「只是不想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而已。」

這真的是值得思考的人生態度,當你想要的很多,得不到的時候也會隨之變多,但是,當你去掉不想要的東西之後,剩下的是否就是自己想要的呢?


一開始,海鷗食堂一直都沒有客人上門,但是幸惠仍然每天採購新鮮食材,不停地擦著桌子,期待第一位客人的到來,直到一個哈日的芬蘭青年上門,點了一杯咖啡,幸惠高興地跟他說,「你是海鷗食堂的第一位客人,以後咖啡永久免費喔!」,雖然之後芬蘭青年每天都會來喝免費咖啡,但是幸惠仍非常真誠的招待這位客人,這就是幸惠簡單的堅持啊!


之後,幸惠又遇到了兩個因為各自簡單的理由而來到芬蘭的日本人,雖然每個人背後可能都有複雜的故事,但是為了追尋某種意義上的單純而相聚了,交織出簡單而溫暖的氛圍,故事情節就不多說了,有興趣的可以找來看看唷!

(片段)小綠:「我以為北歐人都很幸福耶」幸惠:「寂寞的人到哪裡,也是一樣會寂寞啊。」

(片段)幸惠:「當世界末日來臨的時候,我想做些美味的料理,邀請一些喜歡的人們來一起品嘗啊!」小綠:「當世界末日來臨的時候,請妳一定要邀請我喔!」

這是幸惠簡單的夢想,卻是小綠最深的想望啊!

有人說幸惠是不怕寂寞的人,但是我想,其實是她已經做好準備了,因為事情終究會改變,也沒有感情是恆久不移的,生活總是來來去去,如果體會了,又有什麼好害怕的呢?

這讓我想到蘇打綠的歌【你在煩惱什麼】,如果片段組成永恆,已經擁有片段的你,便已經擁有永恆了啊!










2012年4月3日 星期二

UNTOUCHABLES《逆轉人生》



《逆轉人生》一黑一白,一貧一富,兩個看似絕對沒有交集的人,卻意外擦出火花,為對方的人生帶來新的希望,整部片用非常幽默詼諧的手法,表達社會上的弱勢(殘障人士和有色人種)的心境及困境,只要不放棄,每個人都可以有逆轉人生喔!

印象最深的是富翁菲力普說:「我的人生感到最困難的不是終生癱瘓,而是我愛的人永遠地離開我。」看到這段讓人鼻酸,但是,這樣的愛,讓他人生感到無望,我想,愛不應該成為人的枷鎖,應該要讓愛昇華,成為不斷前進的動力,才是真正的愛吧!


2012年3月12日 星期一

The Iron Lady《鐵娘子:堅固柔情》



The Iron Lady《鐵娘子:堅固柔情》

  最吸引我的,不只是Meryl Streep精湛的演技,更是劇中所描述的Mrs. Thatcher那種堅定的信念及意志,帶領英國重返榮耀,更在福克蘭群島戰爭取得勝利,也重新凝聚英國人民對政府的信心,尤其在那個相對保守的年代,Mrs. Thatcher的成就,真的非常難能可貴,想想到底需要有多大的勇氣,才能第一次踏進那個屬於男人的世界?到底需要有多堅強的意志力,才能當上首位世界強權的女性領導人?縱使有些令人爭議的地方,但是,Mrs. Thatcher的遠見,無疑讓英國持續擠身為世界強權之ㄧ。

(片段)Mrs. Thatcher:「或許你們認為我沒有打過仗,恕我直言,我這輩子每一天都在打仗!」

  如果,英國憑藉的是光榮歷史創造出強大的國力;而美國則是那相信成功的哲學,他們的成功不是建立在過去,而是建立在未來,然而,Mrs. Thatcher則融合了這兩種成功方程式,改變了國家的發展,更創造新的歷史,縱使成就非凡,但是Mrs. Thatcher仍然盡力扮演妻子以及母親的角色,Newsweek評論中有這麼一段話:”No matter how punishing the hours, she (Mrs. Thatcher) insisted on making breakfast for the family and always-always-cooking dinner for Denis.” 尤其,劇中也充分刻畫她與Denis相知相惜的情感,十分令人動容。

(片段)Mrs. Thatcher:「我或許可以不要戴帽子,但是珍珠項鍊就絕對沒得商量,那是Denis在雙胞胎出生的時候送我的禮物!」

  再說說Meryl Streep,我最喜愛的演員之ㄧ,這次不出所望再度拿下第84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她惟妙惟肖的詮釋以及口音,宛如就是Mrs. Thatcher本人,而她與Mrs. Thatcher最相似的地方,我想應該就是那堅定的信念了,梅姨對於每次演出的堅持,讓她成為奧斯卡的常客,總共17度入圍奧斯卡獎,3度得獎,這樣的成就,無疑也創造了一個歷史紀錄,而她帶給我們一部部的好片,更默默影響著我們,也讓我非常期待她下一部好片。

(片段)Mrs. ThatcherWatch your thoughts for they become words. Watch your words for they become actions. Watch your actions for they become habits. Watch your habits, for they become your character. And watch your character, for it becomes your destiny! What we think we become. My father always said that... and I think I am fine.

思想決定命運,既然如此,多想想生命中美好的事物吧!那麼我們就會擁有美好的人生!


2012年1月2日 星期一

白夜行《びゃくやこう》



  2012的第一天,決定在家一邊看DVD,一邊吃著洋芋片度過,這次選的片子是改編自日本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的作品,故事開始於1973年10月,大阪某座大樓中發生一件命案,52歲的當鋪老闆桐原洋介被人以利器刺死。一個月後,隨著主要嫌疑人寺崎忠夫因車禍喪生,案件不了了之,但當時負責此案的警官笹垣潤三卻執著地追查此案並關注他所懷疑的嫌疑人19年之久。

  看似被害人之子以及嫌疑犯之女發展成出乎意料的關係以及錯綜複雜的故事軸線,受害的一方未必真的受害,往往加害者與受害者的身分並非黑白分明,我覺得日本的社會時常討論這樣的議題,最典型的就是作者吉田修一的《惡人》,這本小說亦有改編成電影,另一部就是《告白》,由松隆子主演。這也是我經常想的問題,看事情不要只看表面或作為本身,而要同時思考事件或作為背後的含義及動機,善惡往往不是那麼容易判別,所以也不要輕易就下結論,多給自己也多給別人一點時間,說不定可以有一個更棒的結論!

  回到電影,活在白天的雪穗,有著令人稱羨的美貌及生活;而活在黑暗的亮司,卻只能生活在社會的角落。但是,雪穗雖然生活在太陽底下,卻無法擁有真正的太陽;而亮司縱然只能待在黑暗深處,但卻能帶給雪穗有如太陽般的光亮,這又是黑與白模糊界線的一個象徵,很有思考的意義喔!


演員

  • 唐澤雪穂 - 堀北真希
  • 桐原亮司 - 高良健吾
  • 笹垣潤三 - 船越英一郎
  • 桐原彌生子 - 戸田恵子
  • 松浦勇 - 田中哲司
  • 篠塚一成 - 姜暢雄
  • 川島江利子 - 緑友利恵
  • 西本文代 - 山下容莉枝
  • 篠塚美佳 - 小池彩夢

2010年9月19日 星期日

《Before sunset》愛在日落巴黎時

  Before sunset~往往在時光消逝的那一剎那,才會深刻體會自己所追尋的東西是什麼,9年其實是很長的一段時光,在這段時間裡,充斥著許多現實,而生活仍要繼續,只是就是少了當初那一份感覺,那種屬於兩個人之間的默契,是其他人無法取代的一部分,但是,誰會知道呢?人生不是單純的選擇題?永遠沒有人會知道─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是否就會無憾?也沒有人會知道─如果當初做了不同的選擇,是否就會得到更美好的人生?
  
  的確,珍惜目前擁有的,是我們都了解的道理,但是也是因為有些遺憾,才更讓人懂得珍惜目前所擁有的,不是嗎?很喜歡Jesse and Celine對於彼此那種極簡的感情,因為是那麼地單純,所以更令人感動,無所保留的,一直停留在兩個人的心中,雖然只有一個晚上的時光,但是那份情愫卻持續了9年,不曾改變,也不會改變,這就是遇到對的人能有的默契了。

  Before sunrise and Before sunset都不去深究最後的結局是如何,這也是這部電影一直想要表達的─往往值得讓人珍惜以及回味的是過程,而不是最後的結果;也可以說結果是由一小段一小段的過程,所堆砌而成的,我們應該在意的是過程是否朝著我們預期的方向前進,同時,我們也享受的這些過程,因為我們總有期望,不是嗎?

2010年6月21日 星期一

《Becoming Jane》珍愛來臨


.奧斯丁~一個為大家熟知並且成就非凡的作家,她的小說幾乎都被翻拍成電影,例如我很喜愛的一部,由Keira Knightley主演的「傲慢與偏見」;李安導演的「理性與感性」;還有Gwyneth Kate Paltrow 主演的「艾瑪姑娘要出嫁」等等,不難看出她細膩的文筆以及對於當時社會文化以及後世卓越的影響力。

《珍愛來臨》是一部描寫珍.奧斯丁半傳記式電影,描述Jane如何在保守的社會風氣之下,仍然勇於追求自己的理想,排除重重的困難,朝著自己的目標邁進,雖然還是有許多無力感、許多的遺憾,但是也因此造就她在文學上完整的創作,我們往往必須經由不完美而成就完美,不是嗎?不侷限、不停滯、一直不斷向前,人生會持續有許多不同的火花,都值得我們去體驗、去珍惜。


喜歡珍.奧斯丁的人真的可以看看此片,電影結合了珍.奧斯丁本人的故事以及她的小說中的情節,例如劇中的Lefroy就很像她在「傲慢與偏見」中所描述的達西先生。不管是她本人亦或者是她小說中描寫的主人翁,都很清楚表達勇於追求自己所愛的精神,就很像有些事情即使經歷了兩個世紀的變更,也是永遠都不會發生改變的……我們仍然全神貫注於婚姻、友情和愛情的糾纏、事業、社交禮貌的複雜環境中,直到精疲力竭仍然樂此不疲。我想人總是活在矛盾之中,有什麼關係呢?

珍.奧斯丁簡介:
Jane Austen,出生於1775年12月16日-逝世於1817年7月18日英國著名小說家。她的作品主要關注鄉紳家庭的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細致入微的觀察和活潑風趣的文字著稱。
作品集:

  • 理性與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1811年)
  • 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1813年)
  • 曼斯菲爾德莊園》(Mansfield Park,1814年)
  • 愛瑪》(Emma,1815)
  • 諾桑覺寺》(Northanger Abbey,1818年,死後出版)
  • 勸導》(Persuasion,1818年,死後出版)
  • Lady Susan
  • The Watsons》(未完成)
  • Sanditon》(未完成)
  • Henry and Eliza
  • The Three Sisters
  • Love and Friendship
  • The History of England
  • Catharine, or the Bower

《Out of Africa》遠離非洲




Africa~一個遙遠又陌生的地方,卻也是許多人築夢、尋找、逃離、重生及付出的地方!!
我想這是我第一次看年輕的Meryl Streep所主演的電影,雖然年輕,但是演出卻是那樣具有深度,那是一個什麼樣的年代、什麼樣的背景、什麼樣的冒險,她演來絲絲入扣,彷彿就是她人生的回憶錄。
"I had a farm in Africa" 電影就從這裡開始,從殖民者的角度,更從人性的角度來討論「Have」是擁有亦或是佔有,我們往往計較手裡握有的東西,但是佔有,卻不是真的擁有,這是很值得深思的問題,因為人性就是這樣,主觀、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希望週遭的人事物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劇本演出,但是,或許可以偶爾跳脫自己,從別人的角度,更從你所擁有一切事物的的角度,想想自己,看看自己,是否真的值得擁有他,是否給他應有的關心、尊重以及足夠的心思,讓週遭以及自己共同成就「擁有」這件事。

故事的結局呼應了開始,強烈的對比,劇情就不多說了,我想電影就是這樣,每個人從各自的角度體驗,也反映出自己的內心世界,所以喜歡的人就自己欣賞囉!